关注我们 - 数字罗塞塔计划 -
1、引 言
《世界记忆名录》主要收录具有世界意义的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各种载体的珍贵档案、文件等,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国家每轮只能独立申报2项。2025年4月17日,新一批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包括了中国组织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和《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中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项目。
数字罗塞塔计划 #文明印记 板块将分别对这三件新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进行介绍,今天先来看《少林寺碑碣(566—1990)》。
2、《少林寺碑碣(566-1990)》介绍
- 详细视频请在公众号中观看 -
少林寺作为千年古刹,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金石资源丰富且多样,此次入选的碑碣群始于北齐天统二年(566年),终于1990年,现存499通,碑碣以石碑、塔、柱等为主要载体,尺寸大小与表现形式多元参差,记录了历史上各时代特色的造像艺术和载体形式。涵盖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至近现代,形成了全球罕见的“无断代”石刻文献序列。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军事、文化、自然景观等,在书法、文学、雕刻、绘画等方面独具艺术风貌。
展开剩余84%少林寺碑廊
《少林寺碑碣(566—1990)》是历朝历代少林寺与中国国家政权、名人墨客、世俗社会、海外僧侣等广泛交往、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具有文物和档案双重属性。碑碣文字包括汉文、蒙文、梵文、八思巴文等多种语言,还刻有日本、印度、蒙古等外国僧侣的题记。少林寺的碑刻还是一个书法艺术的宝库,例如唐代的王知敬、裴漼,宋代的黄庭坚、米芾、蔡京,元代的赵孟頫等,都曾在此留下永垂千古的书法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保存完整程度都十分罕见,全景式地反映了少林寺宗教文化、对外交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各个历史阶段的书法风格特点、字体演变。可以说,少林寺碑碣是一部宝贵的少林寺发展史,不仅见证了少林寺“禅宗祖庭”、古代“皇家寺院”和“功夫圣地”等地位与身份,更是研究中国历代经典文献、官文书、民间契约、印章、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过程等独特、原始且系统的史料。
《达摩一苇渡江图》碑,位于少林寺常住院碑廊
其中较为著名的是《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又称《一团和气图》),刻于小山碑(少林寺曹洞宗二十四代住持小山禅师)的碑阴,已经成为少林寺的镇寺之宝。此碑刻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三月,是自称“三教中人”、“酒仙狂客”的明世子朱载堉所绘,位于少林寺钟楼前。碑分为三部分,最上面是篆书标题《混元三教九流图赞》,标题下是赞语,赞语下刻《混元三教圣像图》,将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三位贤哲融合在同一人身上,反映出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交融。图下方刻有《洞宗正传之续》谱,包括佛教禅宗自青原行思到幻休润公的23代世系谱,其下刻少林寺众执事及参学门人名字。
《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
电影《少林寺》的灵感源泉——《皇唐嵩岳少林寺碑》,建于唐开元十六年(728)七月十五日,位于少林寺院大雄宝殿左侧十余米处。此碑记载了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碑额刻有唐玄宗所书的“太宗文皇帝御书”7个隶书大字。碑文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详细记载了少林寺从创立到开元年间的重要历史事件;二是特别表彰了少林寺十三位武僧协助唐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的功绩。碑文中的“世民”二字,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亲笔草签。
少林寺碑碣还真实记录了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共进的历史进程。唐朝时新罗僧人慧昭来少林寺修禅,在碑碣里就有所记录和体现。元、明时期,日本国僧人邵元、德始等来到少林寺学习禅法,与中国僧人合作留下了多块碑碣,其中邵元撰写的《息庵禅师道行之碑》文笔流畅,禅意盎然,同时书法功底也相当深厚,堪称元代碑刻中的艺术珍品。郭沫若有诗云:“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来唐不让仁。愿作典型千万代,相师相学倍相亲。”
《息庵禅师道行之碑》,原立少林寺碑林,后置少林寺碑廊
3、少林寺碑碣的保护与利用
少林寺碑碣作为重要的金石档案,面临着自然风化、材质老化等严峻挑战。为了科学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少林寺坚持“因地制宜、因碑施策”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保护措施。其中物理防护手段如:为部分碑碣加装玻璃罩,阻隔自然环境对碑体的直接侵蚀;为易损碑体设置支架进行结构加固,增强其稳定性;对需要隔离保护的碑碣设置栅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害,力求最大限度延长碑碣的保存寿命。同时,通过建立完整的档案记录与持续性修缮工作,实现对碑碣的动态保护。主要的保护工作包括:
2002年
建立了全面的少林寺塔林档案,为保护利用工作奠定了基础;
2004年
对少林寺塔林南关场进行填土加固,改善其基底环境;
2008年
对受损的少林寺古塔开展修缮工程,恢复其历史风貌;
2012年
修建少林寺塔林栅栏,通过物理隔离加强日常防护;
2015年
开始建立少林寺档案室,对寺院档案进行有序化管理。
少林寺塔林(来源:少林寺官网)
2019年,为更好的保护与利用少林寺的珍贵档案,少林寺档案馆应运而生,而少林寺碑碣作为核心馆藏,已被列为保护与利用的重点对象。“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播,数字化让文化‘活’在当下”。按照计划,一方面将根据少林寺碑碣载体的个体差异,分门别类制定保护方案,对经年存放于户外的碑刻采取修建塔林栅栏、加装碑刻护罩的措施;另一方面开展对少林寺碑碣的数字化保护,建立少林文化大数据平台,面向社会开放。
2021年10月,《少林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通过评审,这标志着少林寺将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自2022年起,少林寺与山东大学等高校合作,陆续完成了499通碑碣的建档与数字化扫描,通过传拓技术复制碑文,建立包含文字、图像、3D模型在内的全要素档案库,并将部分选辑作为纸质与数字出版物公开发行。2023年,《少林寺宗法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也为少林寺碑碣的国际申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已建成以碑碣为核心馆藏的少林寺数字档案展厅与少林文化大数据平台。其中,少林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了“四库、一平台、四中心、多保障”的体系,打造少林“数据资产开发与利用、禅宗文化传承与传播、少林知识研究与发展、少林寺务管理与决策”四大支撑能力。2024年9月,融合“寺、禅、僧、武、和”五大主题的少林寺数字档案展厅试开放。为落实世界记忆项目的推广要求,2025年5月1日,少林寺数字档案展厅正式面向游客实行常态化开放,运用裸眼3D、虚拟现实(VR)、互动装置等技术,以《少林寺碑碣(566—1990)》信息为展览主要内容,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置身展厅,木栅格矩阵铺展开灵活多变、动静相宜的陈列空间,文字、缩微模型、视频、互动设施相互结合,生动展现少林记忆。
游客在少林寺数字档案展厅参观
同时,“全球少林档案文献资源回流”文化工程也已启动,拟整合全球少林文化研究成果,建立多语言数据库,提供多语言检索与即时调阅功能,推动少林文化走向世界。
4、结 语
少林寺碑碣是一座庞大的露天档案馆、文明数据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们犹如一部镌刻在青石上的史书,以斑驳的文字和苍劲的刻痕,忠实地记录着千年间的政治兴衰、宗教嬗变、文化交融与社会变迁。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些静默的碑石,既是佛教禅宗传承的物证,也是中原文明演进的缩影,它们见证过达摩祖师面壁悟道的孤寂,也聆听过十三棍僧救唐王的金戈铁马,更在近现代动荡岁月中,以自身的坚韧守护着民族精神的火种。
※ 以上图片都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END
数字罗塞塔计划 #文明印记 讲述对于人类文明传承与发扬有着深厚积淀和独特价值的藏品、文物、遗迹、事件及其背后的故事,以发掘历史记忆、传承人类文明为己任。
关注我们 - 数字罗塞塔计划 -
发布于:上海市宝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